傳奇生物是國內細胞治療領域的風向標,其旗下的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藥物 Carvykti(西達基奧侖賽),是首個國內自主研發并在海外獲批上市的細胞療法。該藥的市場銷售情況、臨床數據以及產能情況等關鍵數據,均廣受市場關注。
近日,該藥臨床試驗結果及市場銷售情況均好于預期。憑借此基礎,傳奇生物成功募資補血。4月19日晚間,美股傳奇生物股價應聲大漲近20%,創歷史新高。
一直以來,制備工藝、有限產能和高昂價格是細胞基因治療行業的瓶頸問題。去年,多個細胞治療產品的終端市場銷售大超預期,行業CRO和CDMO外包業務也欣欣向榮。細胞基因千億市場,是否正在按下快進鍵?
【資料圖】
Carvykti數據亮眼
作為國內自主研發、在海外上市的首款CAR-T藥物,Carvykti 的市場銷售情況也大超預期:去年2月8日獲美國FDA批準上市后,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的銷售額就達1.34億美元;今年第一季度延續高增長,單季度銷售額達7200萬美元,環比增長31%。
此前,強生曾預計Carvykti的銷售峰值有望達到50億美元。
天風證券認為,隨著慢病毒懸浮工藝突破,生產合格率提高以及技術人員生產效率提升,傳奇生物商業化生產能力快速提升,預計Carvykti今年有望實現1000個商業化病人銷售。
為了解決產能問題,傳奇生物引進諾華作為合同制造組織(CMO),宣布和合作伙伴強生旗下的楊森制藥,與諾華就Carvykti進行技術轉讓、生產及臨床供應服務簽訂協議。該協議自4月12日起生效,有效期為三年。
傳奇生物和楊森制藥還宣布,將在今年追加2.2億美元投資該藥,預期年底完成大部分產能基建,比利時生產基地一期工程預計今年底完工,預計到2025年底實現商業化產能10000人。
除此之外,Carvykti的最新臨床試驗結果也在近日流出,數據大超市場預期。
在一份網上流傳的泄露會議資料中顯示,Carvykt的Cartitude-4試驗結果可以降低74%的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超越此前市場最樂觀的60%-70%預期。
此次臨床試驗,旨在評估在接受過1-3線治療的RRMM(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中Carvykti與標準療法相比的療效與安全性。試驗結果顯示,Carvykti組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有顯著改善。
而Carvykti的競爭對手BCMA CAR-T在類似的前線治療中,減少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的幅度為51%,遠低于該藥的試驗結果。
這意味著,Carvykti有望成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首次復發后的關鍵治療藥物。
臨床數據好于預期,傳奇生物隨后公布成功完成募集約2億美元資金,股份發行價26.12美元/每股美國存托股份,擬將資金用于一般營運資金、業務擴張和其他公司用途。
這個發行價相比傳奇生物的最新收盤價62.5美元/股,約打了四折。
4月20日,傳奇生物母公司金斯瑞生物科技(01548)早盤高開逾7.8%,隨后股價持續回落,一度轉至跌超3%。
千億市場迎新變化
CAR-T的市場空間巨大。根據弗若斯特沙利的數據,從2016年到2020年,CAR-T藥物的市場規模從5040萬美元增長到20.8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全球細胞治療市場規模將達到近305.4億美元。
從終端銷售市場來看,細胞治療產品不斷超預期。
除上述的Carvykti外,截至目前,在中國上市并獲得商業化的CAR-T藥物只有復星凱特與藥明巨諾兩款。隨著業績逐步披露,這兩款藥物的國內銷售情況浮出水面。
根據藥明巨諾的2022年財報,其核心產品瑞基奧侖賽注射液(倍諾達)營收為1.46億元,同比增長373.1%。該產品于2021年9月獲國家藥監局批準,用于治療經過二線或以上系統性治療后成人患者的復發或難治性(r/r)大B細胞淋巴瘤(LBCL)。
但從臨床數據來看,細胞治療藥物卻鮮有新進展。
2015年以來,全球細胞治療行業開始高速發展。根據《柳葉刀-血液病學》的數據,早在2021年底之前,中國已有714項CAR-T細胞療法的臨床研究注冊。臨床試驗方面,其中有320項CAR-T臨床研究正在進行中。
截至2022年11月底,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批準超過200個細胞基因治療新藥臨床試驗許可(IND),但僅少數推進至注冊臨床II期或關鍵性臨床研究階段。
除了臨床試驗結果進展緩慢外,擺在細胞治療商業化面前的難關還有制備技術、產能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高昂費用使患者望而卻步。
例如,去年Carvykti 的海外市場銷售額達1.34億美元,但實際上覆蓋的患者人數不到300人。按此計算,該藥的人均費用超過40萬美元(相當于人民幣約270萬元)。
國內方面,藥明巨諾的倍諾達去年共開出165張處方,實現收入1.46億元,人均費用高達88萬元。而該藥曾一度因“120萬元一針”的天價沖上熱搜榜。
但目前,制備工藝正在不斷獲得突破,如果能順利實現優化,細胞治療的商業化將有望突破產能和價格的雙瓶頸,為行業發展按下快進鍵。
細胞治療產品生產成本較高,且工藝流程復雜,對企業要求較高,因此大部分藥企選擇了外包。
據J.P.Morgan統計,細胞和基因治療外包滲透率超過65%,遠超傳統生物制劑35%的滲透率。而根據Frost&Sullivan預測,全球細胞和基因治療的CDMO市場預計在2025年將達到78.6億美元。
正因為此,細胞和基因治療CRO、CDMO業務持續維持高增長態勢。
4月19日晚間,“細胞基因治療CDMO第一股”和元生物發布2022年財務報告:去年基因治療CRO業務收入6590萬元,CDMO業務收入2.1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9.36%、12.46%。
近日,博騰股份財報顯示,2022年基因細胞治療CDMO業務實現營業收入7528萬元,同比增長443%。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e公司)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