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阿凡達》電影面世,充滿幻想甚至是魔幻的腦機接口貫穿整個劇情,而后腦機接口便成為不少科幻片中的必備元素。
而如今,腦機接口照進現實。5月29日,在“腦機接口創新發展論壇”上,工信部總工程師趙志國介紹,在產業界共同努力下,我國已經形成覆蓋基礎層、技術層與應用層的腦機接口全產業鏈,并在醫療、教育、工業、娛樂等領域應用落地。
他表示,工信部將把腦機接口作為培育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加強腦機接口應用場景的探索,加速推動腦機接口產業蓬勃發展。
(資料圖)
對此,中國民協元宇宙工委副會長兼創會秘書長、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兩化融合委員會副會長吳高斌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腦機接口是一種新型的人機交互方式,可以將人類的思維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實現人機之間的無縫對話。它的出現將極大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為人類帶來更加便捷、高效的體驗。
那么腦機接口技術實現產業化的關鍵問題是什么?工信部將腦機接口作為培育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將帶動產業鏈上哪些產業或公司利好?
實現產業化的關鍵問題
據悉,腦機接口可以實現人的大腦與計算機、機器之間的直接互聯,從而使得人類所缺乏或不足的一些功能能夠在可以被大腦控制的情況下得到補償和提升。
在技術方面,目前,我國在該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積累。電子科技大學率先開展了無創腦接口的腦電理論與神經影像機制的研究,推出調控腦狀態的腦波音樂系統、腦癱康復系統和注意功能調控系統等,開辟多個獨具特色的新方向;在侵入式腦機接口方面,浙江大學腦機接口團隊與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共同合作在2020 年初完成國內首例侵入式接口手術,開啟國內侵入式接口的市場。
從專利來看,2013年以來,國內腦機接口相關專利數量持續增長,且申請量增速明顯加快;2021年我國腦機接口行業專利申請量達到了1896件,為近年來的峰值。
當前,基于腦機接口技術,截癱患者站立行走,人通過意念寫字,猴子通過腦電波打游戲已成為現實。
然而,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神經外科聯盟執行委員趙繼宗在論壇上也表示,目前各國對腦機接口的研究還是個案,現有產業化的設備距離真正技術應用還有一定距離。限于目前的技術水平,腦機接口應用場景主要還是臨床試驗,并且也還未大面積在醫學臨床領域推廣。
在產業化發展方面,據前瞻研究院研報顯示,我國腦機接口行業正處于發展初期,行業內大部分企業規模較小。依據企業的注冊資本劃分,可以大概分為3個競爭梯隊。其中,注冊資本大于1億元的僅強腦科技(Brainco)一家,注冊資本在1000萬以上的有華南腦控、念通智能、博睿康科技、術理創新等6家,其余企業注冊資本均在1000萬元以下。
目前,強腦科技、腦陸科技、柔靈科技等已經推出了一系列消費級腦機接口產品,應用范圍涵蓋兒童教育、娛樂、醫療、健康等多個領域。
但是從應用層面來看,目前的腦機接口產品距離大規模產業化仍有一定的距離。如今工信部已將把腦機接口作為培育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那么,使腦機接口實現產業化的關鍵問題是什么?如何加快國內腦機接口產業化進程?
對此,趙志國在論壇上提出三大支持內容,一是增強腦機接口產業的創新能力。工信部鼓勵和支持腦機接口,在產學研用領域開展廣泛的國內、國際合作,加強腦機接口基礎理論、信號采集、先進算法等前沿技術的研發能力,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與重要應用產品的攻關,提升腦機接口相關芯片、關鍵元器件等基礎工業的能力水平。
二是完善腦機接口的產業生態。以教育、醫療等領域產品和科研設備需求為導向,引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和應用單位形成創新聯合體的產業團體,打造技術研發、試驗驗證、產業化推廣的良性循環,加強數據和樣本的共享,進一步發掘腦機接口技術儲能的潛力,提升以醫療、健康、消費、電力、教育、民生等領域的融合應用水平。
三是夯實腦機接口的產業基礎。鼓勵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校加快布局腦機接口前沿技術專利和標準體系。確定合理的科研和應用的邊界,確保相關技術的安全應用。
在吳高斌看來,腦機接口技術的產業化離不開以下幾個關鍵問題:技術的成熟度、應用場景的拓展、產業生態的完善。其中,技術的成熟度是實現腦機接口產業化的關鍵。目前,腦機接口技術還處于發展初期,存在著許多技術難點,如精準度、穩定性、安全性等問題。要實現腦機接口技術的產業化,需要加強技術研發,提高技術成熟度。
他表示,應用場景的拓展也是實現腦機接口產業化的關鍵,目前,腦機接口技術已經在醫療、教育、娛樂等領域得到應用,但是應用場景還比較有限,要實現腦機接口技術的產業化,需要加強應用場景的探索和拓展,滿足不同領域的需求;同時,腦機接口技術的產業化需要建立完整的產業生態,包括技術研發、產品制造、市場推廣等環節,要實現腦機接口技術的產業化,需要加強產業生態的建設,建立完整的產業鏈。
同時,北京社科院研究員、南昌理工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王鵬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在技術層面,既要保證實驗體的安全,又要保證效果,這背后也反映了商業化的成本問題,如成本極高,只能在小范圍使用,那可能商業化前景不樂觀。且法律法規、社會倫理的問題也是其產業化需要面對的問題。”
他表示,國內腦機接口產業化發展,一是要有政府和科研機構來兜底做一些技術性研發,但是也要調動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發揮企業創新主力軍的作用;另一方面,還是要規范發展,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相關風險的提示和預警。
然而,不少受訪專家也表示,當前腦機接口技術還處于早期的研究探索階段,距離產業化還很遠。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該技術的研究仍處于實驗室階段,從實驗室科研走向臨床應用和大眾服務,存在兩大隱憂,一是技術安全挑戰,比如使用該技術會對身體帶來損傷,數據交換會侵犯隱私;二是社會倫理挑戰,比如通過腦信號解讀到大腦意圖,如何保障人類的精神獨立性和行為自主性?面臨許多社會和技術問題,腦機接口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不宜急于產業化發展。”
同時,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腦機接口目前存在關鍵核心技術成熟度低、產業鏈生態尚未形成、安全與倫理挑戰突出等問題。
“未來,需要健全完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體系,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引導企業合力推進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等,促進腦機接口技術高速發展和成熟落地。”他表示。
前景廣闊
據了解,為促進腦機接口技術進步、實現腦機接口的產業化,國家一方面提出要加強腦科學等基礎研究,推進腦科學科普工作,另一方面鼓勵腦機接口企業加快產品在醫療、康復、虛擬現實、教育等典型領域的應用。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將“腦科學”列為國家重點前沿科技項目。《“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快研發基于機器人、智能視覺與語音交互、腦機接口、人機交互與智能控制技術的新型護理康復裝備。
2022年10月,上海印發《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加速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腦機融合技術、類腦芯片技術、大腦計算神經模型等領域突破。推動類腦芯片、類腦微納光電器件、類腦計算機、神經接口、智能假體等研發創新。探索腦機接口技術在肢體運動障礙、慢性意識障礙、精神疾病等醫療康復領域的應用。”
在王鵬看來,腦機接口未來如果能夠大規模應用的話,一方面可以提升人類生活質量,尤其是對于殘疾人或機能不全的人;另一方面,從行業發展而言,可以使得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更高,智能化操縱的精準性更強,方便便捷性更強。
同時,腦機接口的發展也將帶動其產業鏈共生融合發展。據悉,腦機接口產業上游包括芯片和腦電采集設備廠商、操作系統和軟件廠商、數據分析商等,中游為腦機接口產品提供商,下游包括醫療健康、教育培訓、游戲娛樂、智能家居、軍事國防等應用領域。
在吳高斌看來,“首先,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將帶動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產業的發展,為其帶來新的市場需求和商機。其次,腦機接口的應用將涉及醫療、教育、娛樂等多個領域,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就計算機相關領域,郭濤表示:“隨著行業利好政策持續的陸續出臺,以及相關技術的日趨成熟與商業化落地應用,將推動AI芯片、腦電采集設備、腦機信號軟件、腦機接口設備等產業高速發展,并有望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