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聚乙烯(PE)新增產能不斷釋放,市場進入陣痛期。
(資料圖)
金聯創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國內聚乙烯新增產能220萬噸,總產能達到3061萬噸。隨著下半年寧夏寶豐三期、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項目(合計產能75萬噸/年)投產,2023年預計國內聚乙烯總產能達到3136萬噸/年。
對此,金聯創化工分析師劉博文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如此體量的新增裝置投產下,供應面激增,并且因為新產品初期多以低價投放市場,可能會導致企業激烈競價。
價格“內卷”
聚乙烯是通用合成樹脂中應用最廣泛的品種,主要用來制造薄膜、容器、管道、單絲、電線電纜等,并可作為電視、雷達等的高頻絕緣材料。
金聯創數據顯示,近兩年來,國內PE市場的價格走勢有著明顯的差異化。2023年1~5月,LLDPE(聚乙烯產品)樣本均價為8261元/噸,低于2022年1~5月的8952元/噸均價。
對此,劉博文向記者分析稱,出現如此差異化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2022年上半年地緣政治沖突導致國際油價暴漲,致使PE產品的生產成本推高,這兩年同期的原材料價格差異化導致了價格走勢的差異化。二是在去年原有的產能基礎上,2023年上半年新增了220萬噸的產能,由于新增生產企業產品推廣多數采取低價開拓市場的策略,導致產品價格“內卷”嚴重,各方競相降價明顯。
2020年以來,PE一直處于產能快速擴張期,大煉化及輕烴裝置集中上馬。在此背景下,供應端的整體增量對產品價格形成利空。
劉博文認為,行業“內卷”導致華南地區相對于其他區域的溢價優勢不再,部分境外貨源也由于地區價格的回落導致跨區套利窗口閉合,更愿意銷往華東、華中等相對高價區域,各大消費區域的貨源流向產生了明顯的改變。
進口量縮減
據金聯創統計,2023~2025年,國內PE新增產能預計達到1690萬噸,其中2023年涉及295萬噸產能增量;2024年預計投產3套裝置,產能增量預計達到280萬噸,而2025年則是PE又一個集中投產的年份,預計投產裝置多達12套,產能增量達1115萬噸。
在劉博文看來,面對新增產能持續增長,國內PE產品進口近年來呈現出明顯下行趨勢,供應格局變動,影響價格走勢,從而導致未來國內PE產品的進口量逐年遞減。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4月,國內PE進口量為95.69萬噸。1~4月,PE累計進口量為421.20萬噸,較去年同期減少33.89萬噸。
金聯創數據顯示,4月進口量較3月減少15.03萬噸,環比下降13.58%。分品種來看,LDPE進口量為22.30萬噸,環比下降20.73%,同比小幅增長1.09%;HDPE進口量為36.50萬噸,環比下降14.52%,同比下降11.13%;LLDPE進口量為36.89萬噸,環比下降7.52%,同比增長5.55%。
金聯創分析師林海萍表示,受全球經濟大環境不景氣影響,終端制品訂單弱于往年同期,國內外需求面不及預期,且國內市場價格仍舊處于洼地,進口商對于海外貨源接貨意愿降低,同時外商也傾向于將貨物轉移到其他地區。5月,國內市場表現偏弱,聚乙烯價格走低,預計進口量將進一步縮減。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