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與8月本是車市的傳統淡季,但隨著地方政府和企業聯合推出相關購車補貼優惠,已然進入“后補貼時代”,10余家車企陸續以官方降價、新車優惠、終端讓利等不同方式進行降價。繼今年湖北“最強補貼”掀購車潮之后,中國車市再次成為汽車產業的焦點。
實際上,從7月開始,新一輪的“價格戰”已經打響。上汽大眾降價6萬元、極氪降價3.7萬元、哪吒汽車降價4.9萬元、零跑降價2萬元、奇瑞降價1萬元、歐拉降價3萬元……進入8月份,汽車“價格戰”硝煙還在蔓延。羊城晚報記者走訪市場發現,針對此前權益疊加、保險補貼、置換補貼等綜合優惠,越來越多的車企已在終端落地實施。
銷售終端直言“競爭太激烈”
(相關資料圖)
“行業競爭太激烈了,近期降價促銷主要是為了達成年底的銷售目標,加速搶占市場,賠錢也得賣。”近期,記者走訪廣州天河區某汽車4S店時,銷售人員陳經理感慨地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8月以來,已有10余家車企宣布對旗下部分車型降價,降價幅度在1萬元-6萬元不等。
其中,8月1日,上汽大眾宣布,8月1日至8月31日期間,旗下9款SUV車型降價,最高綜合優惠6萬元,部分車型還可同時享受5年0利率、最高8000元置換本品或增購補貼等福利政策。上汽大眾降價的車型中,不僅有傳統燃油車,也有ID系列純電動汽車。
零跑汽車8月1日也宣布對旗下C11純電和C01部分車型售價進行調整,最高下調2萬元。蔚來也在當天推出8月限時購車優惠政策,即日起至8月31日支付定金購買蔚來新車的用戶,提車后可獲贈30張換電體驗券。同時對家用移動充電樁價格進行調整,最高降幅達2700元。
奇瑞新能源8月2日宣布,推出8月購車補貼活動,購買小螞蟻、QQ冰淇淋或無界Pro三款小車可享現金優惠,最高1萬元。8月4日,長城歐拉宣布,本月下訂且開具機動車發票的用戶,可享一年免費交強險。極氪汽車宣布,8月11日至12月31日新下定極氪001用戶,可享3萬-3.7萬元立減優惠;哪吒汽車旗下2022款哪吒S“七夕放價”,自2023年8月5日起,最高降價4.9萬元。
8月16日,特斯拉再次宣布降價,Model S/X全系現車可享5.4萬-7萬元不等的價格優惠。近期,埃安也推出放暑“價”活動,用戶可享3年10萬元0息、限時金融補貼、價值4999元新車充電禮、置換補貼最高6000元等優惠。此外,理想汽車新增入門車型L9 Pro版于8月3日正式上市,將于月內開啟交付,相比L9 Max版價格下調了3萬元。
面對車企“價格戰”硝煙再起,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除了上游原料價格下調及市場充分競爭外,銷量疲弱尤其是純電動車7月份增速放緩,也迫使不少車企通過促銷力求銷量增長。”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7月份,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40.1萬輛和238.7萬輛,環比分別下降6.2%和9%,同比分別下降2.2%和1.4%。
此外,也有觀點認為,經銷商持續高企的庫存也是“價格戰”上演的另一原因。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均在榮枯線之上,處在不景氣區間。其中,7月份預警指數為57.8%,同比上升3.4個百分點,環比上升3.8個百分點。
創新發展仍是車企制勝關鍵
“‘價格戰’是一種無序的市場競爭,不利于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但是,經歷過‘價格戰’之后,行業會出現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市場格局。”崔東樹認為,汽車行業降價潮持續存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近年來汽車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新能源車的競爭態勢相對比較復雜,尤其是7月份,整體來看,新能源車中純電動車增長速度明顯出現放緩跡象。各企業競爭地位還沒有相對穩固,所以都想通過價格調整進一步提升銷量。
汽車業內人士認為,短期內“以價換量”的確會為汽車品牌帶來銷量增長,但長期來看,“價格戰”則是一把雙刃劍,越來越多的品牌卷入其中,對其品牌形象和長久發展將帶來隱患。“我們還是會按市場需求走,不會為了沖銷量而去盲目降價。”一家車企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市場要有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車企制勝的關鍵還是要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車企們需要不斷地創新和發展,提高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同時也需要通過多種方式的促銷政策來刺激市場需求,提高銷量和市場占有率。
那些能夠積極響應環保政策和推出更加節能環保的汽車產品的車企,將會更加受到市場的青睞。總之,當前經濟形勢下,汽車行業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競爭壓力。只有那些能夠適應市場變化,不斷提高產品品質和服務水平,同時積極響應環保政策的車企,才能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從歷年趨勢來看,8月是車市“金九銀十”正式開啟前的“開胃菜”,也是車企開始促銷預熱的時機。乘聯會預計,8月開學季前,購車接送孩子上下學等“家庭第二輛車”的市場需求會更強烈,將繼續作為支撐汽車市場維持現有規模的基石。
同時,目前油價持續高位,有利于新能源車的增長,新一輪的降價潮可能會一直延續到今年年底。從長遠來看,企業還是需要不斷創新、提升產品質量、改善售后服務、塑造品牌形象,獲得市場和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構建長期的市場占有率和品牌優勢。
(文章來源:羊城晚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