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日前,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盧洪洲教授、黃佳教授團隊與南方科技大學無線健康保健實驗室王文錦教授團隊共同合作的研究取得新突破,首次在《IEEE INTERNET OF THINGS》期刊上發表論文“Contactless Patient Care using Hospital IoT: CCTVCamera based 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n ICU”(《使用醫療物聯網的非接觸式患者監護:ICU中基于閉路電視攝像機的生理監測》)。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醫療成為醫療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自動化、數字化和信息共享等特點使得智能醫院成為關注焦點。在醫療領域,特別是在重癥監護病房中,及時評估患者的生理狀況可以避免進一步并發癥,甚至避免患者的生命危險,因此,連續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至關重要。而傳統的接觸式監測方法存在一定的不便和風險,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智能、更舒適的監測方式。
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遠程患者監測系統,該系統利用物聯網基礎設施中的閉路電視攝像機作為非接觸式生理測量的光學傳感器,將其范圍從監視擴展到看護。提出的監測系統采用了最新的相機光電脈搏波成像算法,用于心肺測量,特別關注心率和呼吸頻率作為早期惡化預警的基本生物標志物。
在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進行了一項涉及22名危重患者的臨床試驗,對攝像機焦距(即關鍵影響因子)進行了徹底的研究。臨床結果表明,該系統在遠焦模式下心率的MAE(平均絕對誤差)為1.3 bpm(每分鐘心跳次數), 呼吸頻率的MAE為0.7 brpm(每分鐘呼吸次數);近焦模式下心率的MAE為1.0 bpm, 呼吸頻率的MAE為1.8 brpm,在臨床可接受的范圍內。兩種模式的比較表明,遠焦模式更適合在這種情況下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遠焦模式下心率和呼吸頻率的成功率分別為94.5% 和96.7%。原型表明,物聯網系統中增加的測量覆蓋范圍和閉路電視攝像機的便利性對醫院護理單元中無處不在的患者監控非常有用。
該研究結果強調了所提出的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遠程患者監測系統在臨床實際應用中的潛力和可行性。該系統通過攝像頭的非接觸式監測方法,為患者提供了持續的監測,以及在生理參數異常時向醫護人員發出警報的功能。特別是在臨床操作中,攝像頭監測還顯示出其作為患者監護的補充工具的價值,填補了傳感器不可用的空白,從而提高了監護的連續性和效率。此外,對于長時間監測方面,攝像頭測量結果與參考值的一致性表明了該系統在夜間自發心肺變化的跟蹤中的應用前景。
盧洪洲教授、王文錦教授是本文并列通訊作者;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黃佳教授、王昊文研究員是本文并列第一作者。
(文章來源:讀創)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