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巴彥淖爾5月14日電 題:在中國河套大地上寫論文的“90后”研究生
中新網記者李愛平
2020年夏,剛從北京來到中國河套大地--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時,翟浩偉被當地綠樹成蔭的美景所陶醉,滿臉都是興奮。
幾天后他在田間工作時才發現,雖然自己是中國農業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其實對真正的農業生活非常陌生。
5月13日,這位“90后”在杭錦后旗受訪時告訴記者,“多虧了農民朋友趙海香等人的幫助。”
“這孩子很愛學,起初對田里的農活不熟悉,我把知道的都告訴他。”51歲的趙海香,談起翟浩偉贊不絕口。
翟浩偉來這里和農民學習,與中國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服務推廣中心聯合高校在全國推廣的科技小院有關。
科技小院是通過科研人員駐扎農村和農業生產一線,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助推鄉村振興的一種新模式。目前,全國已建立了480多家科技小院。
按照學校的研究生培養方式,翟浩偉要在杭錦后旗科技小院駐扎近兩年才能畢業。
翟浩偉解釋說,“這意味著,從踏上河套大地科技小院那一刻起,自己一直在做著畢業論文的準備工作。”
杭錦后旗現代農業發展中心主任李杰介紹說,從2019年迄今,杭錦后旗一共建起7家科技小院,共有26名研究生來此進行實踐,這些研究生學習的領域大致為綠色品種引進、水肥減量增效、種養結合等。
徐俊平是翟浩偉的師兄,早一年來到杭錦后旗。
對于翟浩偉過去近兩年的表現,徐俊平介紹說:“剛開始不熟悉農活,缺乏自信,經過鍛煉,現在已經非常不錯了,可以主持會議,為農民進行各種職業培訓。”
對于自己在這里近3年的學習,徐俊平告訴記者,目前已完成畢業論文,通過導師考核,拿到畢業證書,目前又申請了讀博士。
過去3年,徐俊平為預防紅蜘蛛蟲害推出的試驗示范田,著實讓當地農民見識了科技的神奇。官方介紹,該試驗示范田不僅實現了增產5%至10%,還節氮15%至20%,目前他的相關技術模式已在當地1600畝連片玉米種植區大面積示范與推廣。
“博士4年,我還在科技小院里上學。”徐俊平表示,巴彥淖爾市作為國家重要商品糧油生產基地,受土壤鹽堿化、水資源利用率低等因素制約,迫切需要科技迭代、產業升級,而自己和其他師弟、師妹等人可以通過專業知識略盡綿薄之力。
在翟浩偉看來,經過近兩年的歷練,他已確定了論文題目《提高青貯飼料品質的玉米/豆科間作種植模式研究》,預計9月份可完成。
翟浩偉表示,今年11月份完成這里的學習后,就要回學校一段時間,至于未來是否會申請讀博士,是否會再來科技小院與鄉親們并肩作戰,暫時還沒有答案。
“想起和鄉親們告別,就會很難受。”翟浩偉不想這一天到來。
“多想在生活上給他多些時間照顧,孩子出門不容易。”趙海香對記者說,翟浩偉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可愛。(完)
標簽: 中國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