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被再次強調。大豆種業專家韓宗禮非常清楚這句話傳遞的政策信號,他向科技日報記者強調:“只有大力發展科技創新,才能打破現狀,打好豆種翻身仗。”而眼下,韓宗禮正做的是研發新的大豆品種,以響應國家號召。
山東圣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圣豐種業)坐落于美麗的鳳凰山下,它的周圍被一大片大豆田簇擁著,這與其主業有關——圣豐種業是國內最大的大豆、花生種業公司。
圣豐種業所在的嘉祥縣地處山東省西南部,其70萬人口的體量并不算大,但這里卻是財政部和農業農村部聯合支持的國家級制種大縣,其擁有22萬畝大豆制種面積,八個省級以上大豆科創平臺,國內唯一的大豆品種審定綠色通道。
奔跑在鄉村振興路上,這個農業大縣的野心并不限于種業研發。
長期以來,這座科技資源并無優勢的農業大縣對科技有著執著的追求:他們拿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并將大獎種到黃土地里;他們將田間地頭打造成實驗室,引入專家教授扎根當地,并屢屢結出豐碩果實;他們運用物聯網技術,全程管控蔬菜大棚;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循環農業模式,摸索出綠色發展的嘉祥路徑……
農業大縣成專家教授的“第二戰場”、年輕人的“試驗田”
從山東省農科院出發到達嘉祥縣,200公里距離,近兩個半小時車程,但山東農作物種質資源中心主任丁漢鳳卻樂此不疲,因為新型研發機構——山東省農科院(嘉祥)大豆種業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建立,使嘉祥成了他的“第二戰場”。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而嘉祥需要人才,這是他們抓住的關鍵。
像丁漢鳳一樣,來自全國各地的14名專家、教授來到嘉祥,掛任鎮街科技副職,圍繞地方產業發展、項目引進、研發合作、人才引進和培育等揮灑智慧。
作為作物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對合作伙伴的選擇視角獨特,而熱情的嘉祥人民用實力和潛力打動了他,院士工作站的建立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據了解,嘉祥已經與國內外40多名農業專家建立了合作關系;同時,他們還培育了一批當地的農業科技領軍人、農業農村帶頭人和“田秀才”“土專家”。
今年34歲的李華鋒皮膚黝黑,看起來與當地的農民無異,但他卻是個名副其實的農業專業大學生。李華鋒的身份是鄉情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技術人員。
春回大地耕作忙。眼下,與李華鋒一塊在地里忙活的還有其他幾位小伙子。他們分工明確:有人負責智能農機技術,有人負責物聯網技術,也有人負責種苗研發和蔬菜銷售。
如今,越來越多像李華鋒這樣的具備農業科學知識的新型農民通過合作社引入,逐漸在實戰中成長起來。鄉情合作社負責人徐小占深有感觸:“我們看到了科技在農業中的重要作用,離不開年輕人才,便引進了8名大學生。”
相對于老經驗、老技術,初涉田間的大學生們更向往新技術、新模式。那種“動動手指,遙控種菜”的圖景不再是理想,而在年輕人手中變為現實。
正是有了人才助力,徐小占也向著大棚精細化管理的目標不斷前進。
小縣城屢建大平臺,要為國家研發更多種業“芯片”
當“中國大豆種業創新中心”揭牌的那一刻,全場專家掌聲雷動。這一幕發生在去年秋天的嘉祥大豆種子高峰論壇上。專家期待著上述中心的成立能夠解決現實難題。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累計進口大豆10033萬噸,首次超過1億噸。產需缺口巨大,依賴進口,如何破局?由圣豐種業與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合作成立的“中國大豆種業創新中心”便是答案之一。
在嘉祥,類似的平臺還有不少。
比如,嘉祥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共建國家區域性嘉祥華亞大豆育種聯合創新研究院,一方面瞄準種業“芯片”攻關,另一方面在鄉村振興道路上栽下了“梧桐樹”,向海外內人才發出邀請函。
綠色發展已經成為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未來方向。
在銀堂蔬菜合作社種植基地,一邊是連片的蔬菜種植大棚,辣椒、韭菜長勢正旺;一邊是高標準的鴨棚,不時傳來鴨子的“嬉鬧聲”。這是創業者韋平啟打造的種養一體化的循環農業模式。
為了解決基地所需肥料問題,韋平啟引入了“合伙人”肉鴨加工龍頭企業新希望六合股份有限公司,發展肉鴨養殖,不僅增加了村集體收入,還解決了肥料問題,一舉多得。
眼下,越來越多的“科技范兒”十足的循環模式出現在嘉祥縣,并呈現燎原之勢。嘉祥人希望通過科技手段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產業更旺,并為之奮斗著。
(通 訊 員 宋曉抒 本報記者 王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