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研究制定適合歷史文化街區的市政基礎設施改造標準、指南,為提升街區設施水平、改善人居環境提供支持。”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王玉志表示。
兩會期間,王玉志提交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活化利用的建議,重點關注歷史文化街區的基礎設施改造,提出了歷史文化街區當前主要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的發展建議。
他認為,近年來,各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都加大了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力度,全國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數量實現顯著增長。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國共劃定歷史文化街區超過1200片。山東省是歷史文化大省,共有20座歷史文化名城、60處歷史文化街區,圍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但是,當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在做好普查認定的基礎上,活化利用需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需進一步完善、保護資金投入需進一步加大,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例如,由于資金投入、活化利用措施不足等因素影響,部分歷史文化街區基礎設施老舊,缺乏必要的公共設施和場所,街區的價值沒有被挖掘,活力不足。傳統文化未能較好融入現代生活,現代產業元素也未能走進傳統街區。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由于街區人氣不足,同樣面臨閑置、空置等問題。
王玉志表示,推進歷史文化街區的基礎設施改造非常關鍵。但由于歷史文化街區多為城市老區,建筑密度較大、街巷較窄,在進行市政基礎設施提升改造時,現有的設計標準難以適用。部分街區受制于設計標準等因素,難以開展設施完善改造和人居環境提升工作。
以工程管線建設為例,現行的《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難以適用歷史文化街區“窄巷子”的特點。在歷史文化街區的街巷內敷設燃氣、熱力、排水等設施,很難滿足規范要求。其中,直埋敷設的污水管線,需要與兩側建筑物和給水、燃氣、熱力、電力、電信管線分別保持最小2.5米、1.0米、1.0米、1.5米、0.5米、1.0米的水平凈距,需要的街面寬度至少在7.5米,相當一部分歷史文化街區的街巷的寬度無法滿足該規范的規定。
為解決此問題,山東省進行了積極探索。2019年,山東省在總結濟南市明府城片區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發布了工程建設地方標準《歷史文化街區工程管線綜合規劃標準》,在滿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調減了部分管線水平凈距。但該標準仍然存在不足,在部分比較狹窄的街巷難以適用,也未對街區內建設綜合管廊(管溝)提出必要的要求。
為此,王玉志建議,在城市更新中做好街區保護,研究制定適合歷史文化街區的市政基礎設施改造標準、指南,加快推動《歷史文化街區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國家標準出臺,制定符合街區內狹窄街巷保護實際的市政管線布置和安全運行標準,指導各地規范開展街區市政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作,不斷改善街區人居環境,激發街區活力。充分結合城市更新在完善城市功能、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的統籌優勢,改善提升街區交通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衛設施、消防救援設施水平,推動街區保護融入城鄉建設、管理。
此外,他還建議,加大活化利用支持力度。堅持以用促保,讓各類歷史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實現永續傳承。支持鼓勵各地積極探索活化的方法和路徑,結合地方產業特色,植入與街區文脈傳承相適應的現代產業元素。探索建立歷史文化街區“街長”制,由街區所在行政區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街長”,負責相關保護和活化利用工作。公布一批街區、歷史建筑活化利用典型案例,總結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做法,固化為活化利用的指南、導則、手冊,為各地保護傳承工作提供指導。
同時,研究出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資金落實的具體措施,給予保護專項資金支持;研究制定保護和活化利用獎補政策,每年對保護活化利用工作突出的歷史文化街區給予資金獎勵。
(文章來源:中國建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