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日,一批農業領域的科研成果在寧夏技術市場成功轉化,寧夏7項農業科研成果搭上了轉移轉化“直通車”。
這次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共計轉化小麥、玉米、大豆新品種7個,總金額270萬元,其中玉米新品種銀玉6118本次轉化70萬元,玉米新品種中夏玉6號由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和吉林農業大學共同合作選育,轉化金額100萬元。
轉化推介會現場,一大亮點引起了企業和科研人員的關注。如何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為科研人員“松綁”,探索成果轉化模式,通過賦權改革,將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賦予科研人員,“我的成果我做主”有效激發科研人員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
“以前科技成果所有權都屬于單位,現在我們采取‘先賦權后轉化’的方式,賦權給科技創新團隊和單位共有。根據相關制度規定制定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將成果轉化收益的80%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由成果第一完成人根據參與人員貢獻大小提出分配方案。從而有效激勵科研人員,主動把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真正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服務。成果收益的一部分可以反哺研發,形成固定的研發—轉化—產業—再研發路徑,實現研發帶動產業、產業反哺研發的良性循環,真正調動了大家的科研積極性。”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所長陳東升說。
培育和推廣主要糧食作物新品種是解決我國“種業卡脖子問題”的關鍵,科企合作是推動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在政策的驅動下,寧夏農科院作物所堅持邊研究邊示范,強化科企合作,不斷促進成果轉化應用于產業發展,目前共轉讓49個品種,實現成果轉化總收益1100多萬元。為實現“種源自主可控、種業科技自立自強”和打好“種業翻身仗”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目前如“寧字號”春麥、“寧粳”系列水稻及“寧玉”系列玉米品種,在寧夏及西北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寧春”系列的小麥每年種植面積達500到700萬畝,占全國春小麥面積的1/3以上,真正實現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將成果留在農民家。
寧夏鈞凱種業公司總經理王志剛告訴記者:“2019年,我們公司轉化了作物所培育的寧粳59和寧粳61,這幾年的種植效果顯著。此次,我們愿意出70萬‘拿下’抗倒伏、豐產性和抗病性都很強的玉米新品種銀玉6118,依靠農科院堅強雄厚的技術力量和公司完善的銷售平臺,實現科技成果快速應用到產業上。”
會上,轉化簽約企業一致同意,將以此為契機,創新協同聯動,在平臺建設、種質評價、新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等領域加強合作,為科技支撐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做出更大貢獻。
據悉,近年來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科研人員聚焦產業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種業振興行動,長期奮戰一線,開展科技攻關。著力加強主要農作物優新品種選育和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協同攻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自治區糧食產量連年豐產提供科技支撐。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多次通過新品種推介會、現場觀摩會等形式增強科技成果的展示示范,推介選育出的高產優質、抗逆廣適、專用高效、適宜機械化等突破性的新品種。加大科企合作力度,促進新品種新技術轉化,使最新科研成果服務農業生產。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張國鳳
(文章來源:中國農網)
標簽: 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