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精準有效“識別綠”是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前提,也是難點。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雖然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在綠色主體識別、環境數據核算和披露、企業碳排信息收集方面仍面臨諸多難題,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深度融合,將成為激發綠色金融發展活力的關鍵所在。
辨別融資主體是“深綠”還是“淺綠”,抑或其他顏色,需要準確掌握企業的碳排放數據。但在實踐中,由于一些企業對碳達峰、碳中和概念認識不清,碳數據統計不全面、不及時,核算不準確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些企業即便組建了專門的能源或碳排放管理機構,但由于碳核算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在碳數據收集和核算方面也會出現錯誤。隨著國家對綠色金融發展支持力度的加大,多地針對綠色項目制定了獎補或稅收優惠政策,不排除一些企業為了騙取獎補優惠虛構綠色項目或者偽造綠色標簽,這進一步增加了金融機構的綠色識別成本,形成“洗綠”或“漂綠”風險。
顯然,由融資主體自主統計、自主申報碳排數據,存在著很大的弊端。2021年,浙江衢州探索通過借助碳賬戶數字化改革,精準掌握每個領域、每個行業、每家企業的碳排放情況,從而界定其低碳貢獻、減碳責任和碳排放權屬邊界。為了精準采集企業用能信息,衢州在企業的生產線安裝裝置,通過在線監測的方式實現碳數據實時采集。現在,衢州多家規上企業在用能關口都安裝了能耗采集裝置,一批企業甚至精準采集到了生產線;電力、天然氣等能源數據采集頻率快達每15分鐘一次;企業生產碳排放量以及產品產量、增加值、創造稅收等數據歸集核算頻率達每月一次。衢州的實踐表明,利用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在綠色項目識別源頭上解決綠色數據質量不高、獲取數據成本較高、效率偏低、可靠性差等問題,進而實現綠色資產可追溯、反洗綠。
推動金融科技在綠色金融中的深度應用,未來應積極構建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制定、完善各項金融科技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相關政策。當前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視綠色金融發展,出臺多項政策推動引導綠色金融發展,但是關于如何發揮金融科技的作用以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和措施目前還比較少。未來相關部門應加緊出臺綠色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和指導性文件,加大綠色金融科技基礎設施投入,并從稅收、財政補貼、獎勵等方面鼓勵綠色金融科技的技術研發。同時,還應加強政策協同性,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門、環保、工信等不同部門之間加強協調合作,打破“信息孤島”,充分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金融科技,建設公共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從而實現對綠色融資主體“精準畫像”。
從金融機構層面看,由于對綠色金融科技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導致其發展綠色金融科技的內生動力不強。綠色發展具有一定公益性,綠色金融盈利能力不強,在缺乏內外部激勵機制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金融機構主動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積極性不高。目前,不少金融機構對綠色金融科技發展缺乏清晰、具體的戰略目標,資源投入不足,專業人才特別是掌握綠色金融與金融科技雙重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嚴重缺乏,影響了綠色金融科技的創新、研發和應用。因此,未來金融機構應立足自身實際,制定綠色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加大對綠色金融科技的資源投入,并完善體制機制,加大人才隊伍和技術儲備,著力提升綠色數字化能力。借助金融科技,金融機構可以降低綠色業務的成本、加強綠色金融產品盈利能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豐收,從根本上解決金融機構賦能綠色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綠色金融科技未來應在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借力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整合內外部數據資源,金融機構應開發和持續改進綠色金融風險識別模型和風控系統,提高綠色項目識別及環境風險管理能力。結合綠色金融市場需求,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適當擴大綠色信貸規模支持綠色項目發展,引導企業參與綠色金融市場。與此同時,逐步豐富綠色金融創新性產品體系,開發碳金融、綠色供應鏈金融、綠色資產證券化、知識產權貸等多元化創新產品。
金融科技是綠色金融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目前綠色金融科技已被廣泛應用于綠色金融的不同場景和領域,有效提升了綠色金融發展效率。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必將加快推進社會綠色發展方式轉變,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目標。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