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新網上海2月8日電 (記者 鄭瑩瑩)8日,上海科技館標本制作團隊將一只新近死亡的黑喉潛鳥基本制作成標本,讓它以別樣的方式停留在上海,提醒公眾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近日,人們在上海市浦東新區世紀公園內發現一只沾染大片油污的黑喉潛鳥,數日后,它被發現死亡并漂在公園的湖中。在世紀公園園方以及浦東新區林業站的幫助下,這只潛鳥的尸體此前被打撈上來并運至上海科技館藏品保護研究中心。
上海科技館自然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何鑫介紹,這只黑喉潛鳥的頸部到整個腹部大面積被黑色油污覆蓋,就像之前推測的,它出現在上海市中心的一些區域和水面可能也表明它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這些油污一方面會導致它的羽毛喪失保溫功能,另一方面它不斷在啄食油污、試圖去掉油污的過程中,會把很多油污吃到嘴里而形成中毒。
他表示,該黑喉潛鳥的死亡是一件令人傷心的事情,因為黑喉潛鳥在上海不算是一個特別常見的鳥類,它們在每年二三月完成越冬期左右,從華東水域、海域繼續北返,在北返過程中,部分個體會出現在上海、杭州等地的區域。他進一步解釋,經過華東地區時,它們一般在海上,不會輕易進入海岸線內;進入近岸的海域或陸地的多數是身體不適、或者有油污的潛鳥,包括黑喉潛鳥、紅喉潛鳥等,也表明它們在海域的生活受到了人類的影響。
8日,上海科技館標本制作團隊為該潛鳥安裝好假體,縫制好皮張,基本制成了一個黑喉潛鳥標本。
標本制作團隊為本次標本制作做了詳細的準備工作,查詢大量黑喉潛鳥圖片,從專業角度了解身體體征,確定合適的姿態。
制作標本有很多細節工作,比如,上海科技館藏品保護中心標本制作部標本師馬鳴一在現場邊處理標本邊告知,為了使標本栩栩如生,在翅膀中放入脫脂棉花,來還原潛鳥的肌肉。
標本師對潛鳥各部位的尺寸進行精確測量,對胸部油污處多次清洗,而后開展解剖、清理、假體制作、安裝、縫合、安裝義眼、理毛等工序。之后,在兩三個月的干燥期間還要對其不斷進行微調,最后拆除固定物進行上色,盡可能還原標本的自然形態。
上海科技館方面表示,今后該標本將用于其各類科普展示和科學研究工作中。(完)
標簽: 黑喉潛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