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這不僅有利于增強經濟韌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激發創新活力,也有利于完善產業生態,推進補鏈延鏈優鏈強鏈,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帶動地方產業升級。
【資料圖】
新京智庫發布《專精特新企業城市報告》顯示,為了促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工信部先后公示了四批次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數達到9000多家。各行業的“小巨人”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
同時,報告顯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城市分布與城市GDP呈現高度正相關性。但廣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有123家,在全國排名第15位。2021年廣州經濟總量超過兩萬億元,在全國城市GDP排行榜上高居第四。
為何廣州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為何跟經濟體量不匹配?
“小巨人”企業數量與經濟體量不匹配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指其產品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任一特點的企業。
從城市分布來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城市分布數量與城市GDP呈現高度正相關態勢,GDP過萬億的城市依然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主要集中地。
企查查數據顯示,前四批92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前30強城市共有5175家,占總數56.25%。可以說,前30強城市集中著全國超半數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位居前三,前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別共有596家、505家和445家。
不難發現,在2021年經濟總量前四的城市中,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小巨人”企業數量也排在前四,只有廣州“小巨人”企業數量跟GDP排名沒有呈現正相關。
企查查數據顯示,在前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廣州共有123家企業入選,在全國排在第15位,數量不僅少于北京、上海和深圳,也低于武漢、成都和合肥等中西部省會城市,僅僅比西安多九家。
從廣州第四批入選企業來看,據南方日報的梳理,廣州第四批55家“小巨人”企業與前三批68家“小巨人”企業相似,主要分布在12條產業鏈上。重資產屬性依然相對明顯,更注重高端制造業和升級傳統制造業。
其中,包括軟件和信創產業鏈有12家,綠色石化和新材料、現代高端裝備、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節能環保和生態產業鏈分別有7家,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鏈分別有4家,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產業鏈分別有2家,超高清視頻和新型顯示、時尚產業、建筑業和規劃設計產業鏈分別有1家。
從行業分布來看,企查查數據顯示,廣州在前四批次的12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制造業有55家,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有49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有11家,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四家,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兩家,建筑業和文化行業各有一家。
如果跟北京、上海和深圳對比,在制造業上,廣州55家比北京79家少了24家,比上海185家少了130家,更是比深圳217家少了162家。
在衡量城市創新實力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上,廣州只有49家,北京、上海和深圳這一數量分別是434家、233家和54家。
▲廣州一家轎車生產廠車間。圖/IC photo
跟產業發展方式有關
企查查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專精特新企業主要集中在新技術、新產業賽道,絕大多數企業都是高新技術企業。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這三座城市在新興產業方面的實力出眾。
拿排名第一的北京市來說,超七成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高精尖”產業領域。
相比之下,從各種因素來看,廣州先進制造業發展基礎與深圳存在較大距離,這主要與其長期的發展條件差異有關,這也是為什么廣州在制造業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少于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原因。
例如,《廣州藍皮書:廣州創新型城市發展報告(2022)》就曾指出,廣州制造業“前臺”(終端產品、鏈主型、樞紐型等)門類比較齊全,表現尚可,既有量的優勢,也有一些質的突破,但“中臺”(中間產品、工具手段、共性技術、專精特新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等)是主要發展瓶頸。
特別是新材料、高端裝備、軟件、生物大健康等產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現象未能得到根本性消除。基礎元器件、原材料、核心裝備、高檔工業軟件等對外技術依存度較高,價值鏈的高端有所缺位,“卡脖子”問題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作為一座以服務業見長的城市,制造業比重在廣州經濟中的占比一直不高,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占比很長一段時間一直保持在70%。
廣州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2021年,廣州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1.09:27.35:71.56,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8%、28.1%和71.1%。
新京智庫注意到,2015年以來,廣州市工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逐年下降,從30.2%一度下降至2020年的22.9%。
值得注意的是,或許是已經意識到制造業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今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造業立市”。這是從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制造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2017年提出“實施制造強市戰略”后,制造業首次在近些年廣州城市發展的定位中占據主位。
廣州市委機關報廣州日報對此評論說,把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體現“千年商都”制造業發展的歷史嬗變和重振出發。
后備力量雄厚
廣州實施先進制造業強市戰略的效果也是非常明顯,2021年廣州工業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3.8%,工業發展實現強勁回升。
2021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優勝者,廣東省有6個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勝出,跟廣州有關的有3個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入選。分別是廣州協同周邊城市打造的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集群、廣深佛莞智能裝備集群、深廣高端醫療器械集群三個集群。
制造業在強勢回歸的同時,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上,廣州也是在加大力度。
今年4月份,廣州市政府官網發布印發《廣州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這是廣州歷史上首個專門扶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政策。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中小企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州每年將安排三億元左右資金,三年投入約九億元扶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實施梯度培育、技術創新等八大行動,在資金支持、技術改造等七個領域給予支持。
該行動方案也提出廣州力爭到2024年累計培育250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50家國家級重點“小巨人”企業,同時還提出培育120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000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扶持下,廣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后備軍迅速成長。
據了解,目前廣州擁有41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859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
擁有數量可觀的省、市專精特新企業作為后備力量,這無疑是廣州實現上述目標最大的底氣所在。
更為重要的是,對廣州來說,城市產業能級的躍升急需“專精特新”企業來支撐,提出“制造業立市”無疑十分關鍵。
新京報記者查志遠
(文章來源:新京報)
標簽: 專精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