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構筑擁有超高表面積的多孔材料,這種神奇的材料用于儲存氫氣,是目前吸附儲氣能力最強的材料之一;研發碳中和技術成本的量化模型,為政策設計提供科學支撐;用衛星精準捕獲植物發出的微光,監測地面上的每塊地、每棵樹……
11月14日,包括上述這些工作在內的完成者,共計35人,入選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亞太地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榜單在杭州市未來科技城揭曉。這也是該榜單連續第二年落地中國,旨在為為亞太科技青年人才的脫穎而出提供了國際化平臺。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這一榜單中的年輕人們或是高科技企業的創新骨干,或是來自各地高校的科研新銳,覆蓋能源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療、人工智能等領域。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成立于1899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科技商業智庫與媒體之一。自1999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評選出35位3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從世界范圍內的前沿科學、新興技術、創新應用中遴選出對未來的科技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創新領軍人物,涵蓋但不限于生物技術、 能源材料、人工智能、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新興技術領域。
2010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首次進行區域性評選,一躍成為亞太、歐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科技青年群體的重要標尺。2014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首次在亞太地區進行獨立評選。2021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亞太區正式落地中國。此外,2017年,中國區榜單首次發布,截至去年已連續發布五次。
附:2022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亞太區名單(排名不分先后):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