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120萬億元,人均GDP保持在1.2萬美元以上,貨物進出口總額、工業增加值均首次超過40萬億元;我國利用外資逆勢增長,城鎮新增就業超額完成年度目標,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實現基本同步。就此,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發改系統權威專家、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研究員胡祖銓,對我國經濟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進行了詳細解讀。
(資料圖片)
胡祖銓認為,去年中國經濟發展成功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其中,經濟總量的增長為質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礎,質的有效提升主要體現在“穩”、“快”、“進”、“好”、“牢”、“實”六個方面。
經濟“量的增長”為“質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礎
“經濟發展的質和量是統一的,‘量的增長’為‘質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礎。”胡祖銓介紹,去年中國經濟“量的增長”主要具備三方面特征:
經濟總量上新臺階。2022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120萬億元,達到121萬億元,這是繼2020年、2021年連續突破100萬億元、110萬億元之后,又躍上新的臺階。“近三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4.5%,遠高于美國的1.7%、歐元區的0.8%、日本的-0.4%,實現了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的最快增速。”胡祖銓說。
實體經濟根基持續夯實。我國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地位。去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40萬億元;其中制造業增加值達33.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27.7%,較上年提升0.2個百分點。
國內總需求進一步擴大。去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9%,是近三年的較高水平,拉動經濟增長2.5個百分點。“其中,資本形成總額拉動經濟1.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關鍵性作用更加凸顯。”胡祖銓說。
“質的有效提升”體現在六個方面
胡祖銓表示,2022年中國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可圈可點,具體看主要體現為“穩”、“快”、“進”、“好”、“牢”、“實”六個方面。
就業物價“穩”。就業抗住了壓力,基本盤總體穩定。去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超額完成1100萬人的年度目標任務,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得到有效保障,2022年農民工總量保持增長。與此同時,物價頂住了沖擊,漲勢溫和。“2022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月度漲幅始終低于3%,全年僅上漲2.0%,遠低于歐美國家8%以上的漲幅,也明顯低于全球漲幅。中國價穩和全球通脹形成鮮明對比。”胡祖銓說。
新動能成長“快”,創新投入持續增加。2022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首次突破3萬億元,達到3.1萬億元,并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時,高技術制造業生產、投資均保持快增勢頭。例如,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工業機器人等產品的產量同比分別增長90.5%、46.8%、21.0%。
經濟“質的有效提升”還表現為綠色轉型“進”、人民生活“好”、安全保障“牢”、風險防范“實”。
胡祖銓表示,在安全保障方面,去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國內煤炭兜底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原油產量時隔6年重上2億噸,天然氣產量連續6年增產,油氣對外依存度首次實現雙降。重要產業鏈供應鏈風險識別、預警、處置機制不斷健全,產業韌性和安全水平持續提升。
胡祖銓認為,我國發展已經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但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特點沒有改變,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沒有改變。
“我們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抵御各種風險挑戰,穩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胡祖銓說。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