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至3日,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在山西太原舉辦。本屆論壇以“能源雙碳發展”為主題,吸引了國內外能源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聚焦能源轉型,共商低碳發展之路。
(資料圖片)
作為我國能源轉型的“窗口”,煤炭大省山西已經在能源領域綠色低碳發展上取得顯著成效。數據顯示,目前山西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68%,新能源裝機占比達到30%以上,煤層氣開發利用水平領跑全國。華陽集團鈉離子電池系列、“光儲網充”一體化、飛輪儲能等新能源產品和技術驚艷亮相;潞安化工集團帶來了從煤炭充填開采、5G智能礦井到大型煤氣化技術、煤基高端產品的全產業鏈技術。
山西將如何助力我國如期實現“雙碳”目標?哪些技術有望成為發展方向?
“發展甲醇經濟,是實現碳循環利用的一種模式、一種載體。”在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黃偉光看來,普及甲醇汽車,山西已有很好的布局,發展速度也很快,山西可將甲醇汽車產業繼續發展壯大,為全國作典范。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認為,相比氫氣、氨氣等清潔能源,甲醇既可以將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存儲起來,又規避了在儲存運輸方面的低效和安全隱患。發展甲醇經濟契合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符合我國堅持節能減排、穩妥有序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政策導向。
在中來股份董事長林建偉看來,在“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山西能源轉型首先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加強培育風、光、儲能一體化新能源產業鏈。其次,煤炭產業要尋求自身的轉型升級,積極探索煤炭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將煤炭從化石燃料變為工業生產的原材料,由低附加值轉向高附加值的產業模式。“我們作為山西省光伏產業鏈的‘鏈主’企業,將加快先進光伏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推動全產業鏈發力,促進更廣泛更深度的協同、合作與共贏,推進山西能源結構調整。”林建偉說。
在“低碳技術應用與發展論壇”上,多位行業專家及企業代表圍繞地下儲能、氫能源與燃料電池發展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武漢巖土力學所研究員楊春和表示,大規模儲能是制約我國清潔能源發展的瓶頸。我國深部地下資源豐富,資源化利用效率低,而利用深部地下空間儲能可以變廢為寶,是大規模儲能重點發展方向之一。深地儲能有望形成新的學科方向,促進巖土工程與儲能科學深度交叉融合。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制氫國,也是第一大汽車市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彭蘇萍認為,在氫能源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方面,我國要從戰略、政策、技術、資金、國際合作等方面積極謀劃,在改革創新的過程當中,要以技術為本、區域協同,同時要尊重市場。燃氣企業在中國氫能源和燃料電池方面可以先行先試,利用行業的優勢以及國家的扶持政策,拓展氫能市場,穩步推進氫能源與燃料電池產業的進步。
據悉,此次論壇圍繞新能源、能源裝備、生態環保等產業領域,共簽約71個項目,總投資額達885.3億元。其中10億元至50億元項目14個,總投資281.5億元;50億元以上的簽約項目6個,總投資445.9億元。山西省投資促進局局長楊春權表示,上述項目的簽約,將進一步深化山西省與中央企業、國內外知名機構、知名民企在能源創新、新能源、智慧能源、能源低碳等領域的創新合作,為山西省打造能源低碳發展全產業鏈奠定堅實基礎。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標簽: 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