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眾多湖泊”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輿論熱議。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在水資源利用方面帶給人們哪些思考?為此,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陳亞寧。
陳亞寧介紹,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出現了大量“沙漠湖泊”是突發和偶發現象,由極端氣候水文事件所致。實際上,若想維系沙漠中的自然湖泊和一定水域面積,需要有穩定的水源補給,而這些臨時形成的“沙漠湖泊”,則由于下滲和蒸發,過段時間就會消失。當然,未來塔克拉瑪干沙漠可能還將出現類似現象。
(資料圖片)
事實上,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湖泊”的報道并不鮮見。今年夏季,塔克拉瑪干沙漠還有過暴發洪水沖走石油設備等新聞事件發生。不過,以新疆為代表的西北干旱區降水稀少,南疆的塔里木盆地降水常年維持在50到80毫米,而蒸發量則高達2000毫米,這才是其基本的地理特征。
陳亞寧指出,西北干旱區降水基數很低、蒸發能力很強,降水的增量不足以抵消溫度升高、蒸發加大所致的失水。在沒有外來水補給的情況下,不久前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的水塘很快就會消失,更不會由此出現新的綠洲。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新疆降雨量確實有所增加。自1998年至今的20多年里,相較之前的30年,西北及中亞干旱區溫度升高了約0.9到1.1度,其間降水也呈明顯增加趨勢。根據日前出版的《〈新疆區域氣候變化評估報告:2020〉決策者摘要》顯示,新疆區域年降水量以每10年10.1毫米的速率增加,遠高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是中國降水增加最顯著的區域之一。
不僅如此,隨著全球變暖、水循環加劇,到本世紀中葉,一些大中型冰雪融水補給的河流來水量將處于高位震蕩。與之相對的,一些小冰川補給的河流會因冰川消融殆盡而出現“冰川消融拐點”。隨著冰川加速萎縮,將會減弱其對河川徑流的自然調節功能,造成水文波動增大、水資源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強。
陳亞寧認為,西北干旱區是一個資源型缺水大區,同時存在工程型缺水、結構型缺水和管理型缺水問題。水資源短缺是制約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最關鍵的自然要素,人們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些難得的“洪水”。
如何把“洪水”資源化,提高利用效率、做到趨利避害?陳亞寧說,譬如今年這樣的洪水,可以針對其特點采取“引洪灌溉”等措施,有計劃地對一些重點胡楊林保護區實施生態補水。伴隨全球變暖和極端水文事件,水文波動和水資源不確定性會進一步增強,我們要積極應對,加強水利工程建設,提升對水資源的管控能力,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新中國成立以來,受益于黨的政策支持和科技進步,新疆綠洲農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近年來,新疆實施了一系列高效節水技術,推廣了新的種植技術、種植模式以及改良種子優良品種,綠洲面積不斷擴大、綠洲生產力大幅提升,糧食、棉花連年豐產。同時,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也極大提高,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荒漠化治理應順應規律、尊重自然。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新疆在荒漠化治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正向世界干旱區源源不斷提供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方案。”陳亞寧表示,新疆要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草則草、宜沙則沙”方針,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水定地、以水定城市、以水定綠、以水定發展。只有大力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才能實現保障生態安全和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趙明昊 王藝釗)
標簽: 塔克拉瑪干沙漠